鱼类,属鲤形目,鲤科, 白甲鱼属。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。体侧扁,略高。头短而宽,吻圆钝。口颇宽,下位,横裂,下颌具角质边缘。须2对。侧线鳞42~44。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,第1根分枝鳍条短于头长。
- 中文学名
- 稀有白甲鱼
- 拉丁学名
- Varicorhinus (Onychostoma) rarus Lin
- 别 称
- 沙鱼
- 界
- 动物界
- 门
- 脊索动物门
- 纲
- 硬骨鱼纲
- 亚 纲
- 硬骨鱼亚纲 Osteichthyes
- 目
- 鲤形目
- 科
- 鲤科 Cyprinidae
- 属
- 白甲鱼属
- 分布区域
- 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
- 生活环境
- 淡水
- 分类编号
- 11020110
稀有白甲鱼识别特征
编辑背鳍iv-8;胸鳍i15-17;腹鳍i-8;臀鳍iii-5;侧线鳞40 7/4.5-v 42;背鳍前鳞12-15。围尾柄鳞16-17。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27-31。下咽齿3行,2.3.4-4.3.2。鳔2室。腹腔为黑色。标准长为体高的3.0-3.2倍,为头长的4.5-4.7倍,为尾柄长的5.8-7.0倍,为尾柄高的8.4-8.7倍。头长为吻长的2.6-3.0倍,为眼径的3.3-3.7倍,为眼间距的2.0-2.3倍,为口宽的2.5-2.9倍。体稍短,呈纺锤形,侧扁,腹部圆。头短小,较高。吻短,前端钝,吻皮下垂盖住上唇基部。口宽大,下位,口裂稍呈弧形。下颌露出唇外,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。下唇在口角处存在,唇后沟很短。具须2对,吻须较小,很细,口角须长,其长小于眼径。眼较小,侧上位。鼻孔距眼前缘较近。鳃孔大,鳃耙短小呈三角形,排列紧密。下咽齿较细,主行齿第二齿较粗,齿面斜截状,末端稍弯曲。背鳍较宽大,外缘微凹,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,末端柔软,后缘有锯齿,起点位于身体前端.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。胸鳍小,末端稍尖,后伸不达腹鳍基部,达到或超过胸、腹鳍起点的1/2处。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后,约与背鳍第一,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,外缘斜截形,末端后伸不达肛门。臀鳍短,外缘微凹,末端后伸不达尾鳍基部。尾鳍深分叉,上、下叶等长,末端尖。尾柄较长.侧扁。肛门离臀鳍起点近。鳞片较大,胸、腹部鳞片变小,背鳍和臀鳍基部有鳞鞘。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。侧线完全,平直,向后伸达尾柄基部中央。在生殖季节.雄鱼吻端有颗粒状珠星。身体背部青黑色,腹部银白色,体侧各鳞片基部有新月形黑色斑块。各鳍均为灰黑色,胸、腹鳍颜色较浅。[1]
稀有白甲鱼生活习性
编辑稀有白甲鱼分布范围
编辑稀有白甲鱼营养价值
编辑试验结果表明,稀有白甲鱼含肉率为69.92%;肌肉中蛋白质、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16.58%、2.05%、0.99%;肌肉中17种常见氨基酸(除色氨酸)总含量(占肌肉干重)为77.89%。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6.27%,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6.56%。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0.87。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6.26%,占氨基酸总含量的33.70%。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.44。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分别为第一、二限制性氨基酸。[1]
- 参考资料
-
- 1. 物种信息 - 稀有白甲鱼 .重庆市物种资源基础数据库[引用日期2012-07-25]
- 2. 广西淡水鱼类志:87.
- 3. 珠江鱼类志:194-195
词条标签: